第240章 钦点三鼎甲
  三月二十一日,李府。
  湖广新晋进士三十六人齐聚在湖广会馆,紧张地等待着明日殿试放榜,想要知道自己能排在殿试几甲。
  此次会试,湖广考取贡士的名额仅次于浙江的四十三人,超过了江西的三十二人,成为了大明两京十三省中贡士第二多的省份。
  对于这三十六名贡士而言,现在担心的自然是能否考取殿试二甲,再不济也要考进殿试三甲前二十,只有这样才有机会参加接下来庶吉士的考试,这对他们以后的仕途大有裨益。
  当然了,李宏宇和赵欣的目标不同了,作为会试的前两名两人自然瞄着殿试的三鼎甲了,其余的贡士也都希望两人能考上三鼎甲,这样以后大家在官场上也能相互间有个照应。
  值得一提的是,方云、沈伯诚、杨仁孝、王魁举、鲁坤以及李宏宇的大舅赵文翰都得以考中贡士。
  尤其是赵文翰,已经过了不惑之年,可谓湖广贡士中年龄最大的人,得知自己杏榜题名的消息后赵文翰与弟弟赵文庭是抱头痛哭,没想到考了半辈子科举终于得偿所愿,这份激动是常人无法理解的。
  李宏宇当时是唏嘘不已,他不知道如何安慰两个舅舅,或许让两人痛哭一场把积攒在心底的压抑情绪发泄出来后效果会更好。
  与方云等人谈论殿试结果不同,李宏宇关注的是辽东战事的进展,如果事情一切发展顺利的话,萨尔浒之战的战报应该就在这两天就会抵达京城。
  三路溃败一路撤离,明军四路大军竟然会落得一个如此的下场,李宏宇已经可以想象出万历皇帝的脸色会有多么得阴沉。
  按照李宏宇与万历皇帝年前的约定,一旦明军进剿后金军失利那么他要赶赴辽东,前去搭救与努尔哈赤的建州女真有世仇的海西叶赫部女真,不能让努尔哈赤轻而易举地把叶赫部这个对手给消灭了。
  在李宏宇看来,叶赫部的存在对后金是一种极大的牵制,同时也将是一个不可化解的仇敌。
  努尔哈赤的八旗兵并不都是建州女真,其兵源来自辽东女真各部,有了叶赫部后将更容易跟后金中的女真各部打交道,也更容易取得其余各部的信任,拥有深远的战略影响。
  尤为重要的是,李宏宇将通过此次辽东之行正式接触军权。
  土木堡之战后原本与文官集团分庭抗礼的勋贵集团逐渐衰败,使得大明朝堂上逐渐呈现出以文御武的格局,领兵出征的主帅不再是勋贵而成为了文官。
  这就给了李宏宇以后统兵的绝佳机遇,只要他此次辽东之行能成功救出叶赫部,那么将来就能获得朝廷重臣的认可进而得以统率军队,而军队是在乱世中立足的根本。
  与此同时,由内阁首辅方从哲主持的廷推紧张地进行着,气氛显得异常凝重。
  参与廷推的朝堂大员得知明军在辽东战败的消息后纷纷大吃了一惊,一时间难以相信这是真的,谁也想不到十余万明军精锐会被小小的建州女真击败。
  惊愕之余众人开始商议前往辽东收拾残局的人员,很显然这个人既要对辽东的事务了解,又要统帅过军队有军事经验。
  这样一筛选的话朝廷符合这两个条件的人屈指可数,其中在家闲赋的原辽东巡抚熊廷弼呼声最高。
  熊廷弼,字飞白,湖广江夏人,万历二十六年进士,万历三十六年巡按辽东,与别的巡按御史只有一年任期不同,其在辽东巡按数年,使得辽东的风尚和纲纪大振。
  故而,熊廷弼后来得以调任南直隶提学官,以纪律严明著称,可惜后来一名被其惩戒的生员不慎在受杖刑时死去,使得当时的南直隶巡按御史荆养智上奏弹劾,而熊廷弼也上奏弹劾荆养智。
  万历朝开始,大明的文官,尤其是言官养成了一种以弃官进谏为荣的风气,即递上弹劾奏章后挂职回家,显示了破釜沉舟的决心,逼着皇帝去处理奏章。
  荆养智上奏章弹劾熊廷弼后弃职回家,熊廷弼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被朝廷罢官回乡,听候朝廷的核查,自此闲赋在家。
  此次杨镐辽东兵败,朝廷的大员们自然想象到了居于湖广的熊廷弼,放眼朝堂上下没人比他更合适赶赴辽东收拾残局。
  值得一提的是,熊廷弼虽说楚党但与杨涟等东林党有着良好的交往,因此他此次前去辽东可谓“大势所趋”。
  李宏宇自然知道熊廷弼将被启用,不过他是来不及一睹这位明末辽东风云人物的风采,等熊廷弼从湖广江夏赶到京城的时候李宏宇早已经在辽东与女真叶赫部会合。
  三月二十二日清晨,李宏宇等一众贡士皆身穿喜庆的红色贡士公服,顶着三枝九叶冠再度进了紫禁城。
  与前两次不同他们这次去了太和殿,也就是人们俗称的“金銮殿”,准备参加在太和殿前举行的“传胪大典”。
  所谓传胪大典,就是贡士们按照殿试甲第名次被唱名依次传呼召见,这种仪式称为“传胪大典”,对进士们而言可谓是一种无上的荣光。
  乾清宫,东暖阁。
  “皇上,这是此次殿试策问获评最高的十份答卷,请皇上圣裁。”礼部尚书何宗彦手里捧着一个托盘,托盘里是十份由读卷官们选出来的佳卷,依然处于糊名的状态,躬身向坐在暖榻上的万历皇帝禀报道。
  方从哲等朝中大员躬立在暖榻的一侧,等待着万历皇帝从那十份答卷中选出状元、榜眼和探花。
  一名内侍立刻走上前,从何宗彦手里接过了托盘,放在了暖榻前的一张长条桌上,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从左到右一字排开,最左面的是八名读卷官认为最好的答卷。
  通常而言,如果没有什么意外的话,皇帝会按照答卷的排列顺序依次选取排在前面的三张考卷为三鼎甲的文章,依次成为状元、榜眼和探花。
  毕竟,八名进士出身的读卷官选挑选的文章无疑是所有贡士中最好的。
  因此,只要前面三张答卷的内容以及所属贡士的名字不触犯皇帝的忌讳,那么皇帝不会轻易改变排名,其要做的只是用朱笔在卷面上写上“状元”、“榜眼”和“探花”,这叫御笔朱批,犹如圣旨一般。
  万历皇帝起身走上前,先从右侧的答卷开始看起,逐一查看摆在长桌上的案卷,如果其他的答卷实在无出彩的地方,或者说无法打动万历皇帝,那么摆在前面的三张答卷的主人就将成为三鼎甲。
  其中,万历皇帝所关注的重点自然是他所出的第三道题“问帝王之政与帝王之心”。
  “臣闻帝王之临驭宇内也,必有经理之实政,而后可以约束人群,错综万机,有以致雍熙之治;必有倡率之实心,而后可以淬励百工,振刷庶务,有以臻郅隆之理……”
  当来到最左侧排在第一位的答卷后,万历皇帝查看卷面的时候眼前顿时亮了一下,口中不由得小声读道,怪不得这张答卷会排在第一了,其第三道题目一上来就打动了万历皇帝。
  见此情形,方从哲和何宗彦等人不由得暗中对视了一眼,众人心中此时已然有数,看来这第一张答卷的主人必将成为此科殿试的状元。
  “……盖实心先立,实政继举,雍熙之化不难致矣,何言汉宣哉!臣不识忌讳,干冒宸严,不胜战栗陨越之至。臣谨对。”
  终于,万历皇帝读完了答卷上的内容,随即“啪”地拍了一下手,笑着向在场的方从哲等人说道,“此卷酣畅淋漓,至情至理,形神俱备,实乃难得一见的不世佳作!”
  “拿笔来!”说着,万历皇帝沉声吩咐一旁的内侍,等内侍拿来御笔后拎起来在那张答卷的卷首上写上了“状元”二字,在边上的两张答卷卷首上写下了“榜眼”和“探花”。
  “拆开封印,看看这份答卷由何人所作!”随后,万历皇帝放下手里的御笔,指着上面写有“状元”的答卷吩咐道。
  “回皇上,是湖广襄阳府江口县白河镇的李宏宇。”一旁的内侍立刻上前拆开了答卷上的封印,然后恭敬地把卷子上写有姓名和籍贯的部位展现给万历皇帝。
  “李宏宇?”
  万历皇帝闻言双目闪过一道惊讶的神色,万万没想到李宏宇竟然能写出如此荡气回肠的文章,随后嘴角流露出了一丝笑意,这或许是现在唯一能令他感到欣慰的事情。
  方从哲和何宗彦等在场的楚党和东林党大员闻言纷纷感到惋惜,谁也没想到这次的状元不是由江南的士子夺得的,这自然令他们感到失望。
  “皇上,榜眼也是来自襄阳府江口县白河镇,名赵鑫。”就在方从哲和何宗彦等人心生失落的时候,一个声音响了起来,拆开榜眼答卷的内侍怔了一下后惊讶地把手里的卷面呈给了万历皇帝。
  “什么?”听闻此言,现场众臣顿时吃了一惊,纷纷诧异地望着那名内侍,还以为他们听错了。
  自大明立国以来,状元和榜眼来自同一省的情况已经比较罕见,出自同一州府的情形从未发生过,更别说来自同一个镇子。
  “赵鑫?”万历皇帝闻言眉头皱了皱,随后问向了身旁的一名内侍,“可是会试前敲响了登闻鼓的那个。”
  “回皇上,击登闻鼓的赵鑫也来自襄阳府江口县白河镇,现年十六。”那名内侍闻言躬身回道,同一个乡镇即便出现两个同名同姓的举子,那么年龄也不会相同。
  “皇上,此人年龄正是十六。”听闻此言,那名拿着答卷的内饰连忙开口说道。
  轰的一声,东暖阁里一时间骚动了起来,饶是在场的那些朝廷大员见多识广,也被这个消息惊呆了,不由得相互间低声议论着,这种情形以前可从未发生过。
  “皇上,探花来自福建泉州府晋江县青阳镇,名庄际昌。”低沉的议论声中,一名内侍打开了探花答卷上的封印,把卷面呈给了万历皇帝。
  听闻此言,议论着的大臣们随即安静了下来,心中暗自松了一口气,还好,探花不是出自湖广,否则的话聚集在京城的举子们还不炸了锅。
  “嗯!”万历皇帝闻言点了点头,沉声吩咐何宗彦,“传朕旨意,钦点此三人为此科殿试三鼎甲!”
  “臣遵旨。”何宗彦闻言向万历皇帝一躬身,连忙吩咐人拆开剩下七份答卷的封印。
  此时,殿试二甲后八名和三甲的名次已经排好,二甲前七名和一甲三鼎甲的位子空着,将根据万历皇帝的圣旨往上面填写名次。
  由于万历皇帝并没有改动那十份答卷的顺序,故而二甲第一名就是排在长桌上第四的那张答卷,名次依次顺延。
  值得一提的是,殿试二甲第一名有一个称呼,名为“传胪”。
  考取二甲第一名的贡士是南直隶应天府句容县的孔运贞,此人是孔子的六十二代孙,本来籍贯是南直隶池州府的人,但与赵欣一样,以客籍在应天府参加了乡试,故而算应天府的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