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被追赶的梦
  他梦到一个高大的男人在追赶他。
  他紧张地奔跑着,终于摆脱了他的追赶……
  逃脱后的感觉,不只是简单的如释重负,还有一种隐秘的窃喜。
  大家也许觉得,对这个梦的描述简单得如此难以置信。
  三言两语就说完了。
  不只是这个梦,前面诸多梦都是三言两语的描述。
  完全没有一些解梦资料那术丰富。
  但是,我在前面说过:仅是追求梦中的感受,而抛开繁琐的分析。
  因为分析的内容已经在第一卷详细阐述了。
  所以只是从梦中找到与分析匹配的记忆。
  更重要的是,心理学不同于其他娱乐文学。
  根本没有那么多口水来描述一件事。
  基本上是没有带多少感情色彩和主观评论的客观描述。
  尤其是在分析工作完成后,剩下的就是一些结论性的语言。
  毫不夸张地说:即使把所有心理结论加在一起,也不会超过一个章节。
  但是,为何又如果费尽心机地详细阐述这些结论呢?
  这有两点原因。
  其一、定位的问题。
  如果一开始就是定位的心理书籍,而非论文。那么在描述方面必将要极尽详细。
  时常会有这样一种困惑:很多心理书籍竟能够达到如小说般丰富的篇幅。
  在一般人看来,这本书的论点也许就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楚的。
  但是,对于心理疾患者而言,丰富的描述却是十分有必要的。
  因为他们的心理结构已变得十分复杂,原本很多属于潜意识的观念,全部涌入意识之中。
  使得一些对常人来说不言而喻的道理,也能够描述成洋洋洒洒的长篇大论。
  笼统的、表面意识的学说,对他们来说,已不能起到多大作用。
  但对于一位心理学者而言。
  存在着一个难以调和的矛盾。
  一方面,他们和常人一样,对待一些观念或愿望,都是埋藏在潜意识中的、不言而喻的。
  也就没什么要说的。
  但是,作为他们的工作职责,又不得不把原本属于潜意识的,不需要解释的观念全部呈现出来,给一些心理有障碍;或者说心态、情绪不好、不稳定的常人看;以逻辑的形式,供他们理解;理清他们的思绪,然后又重归潜意识。
  正如一位医生或生物学家,本来没有感染病毒,但又不得不去接触病毒。
  这就要求心理学者有很高的定力,与收放自如的能力。
  心理学者不能像写娱乐文学那样,用永远是隔靴搔痒的语言,令读者获得快乐。
  然后这种快乐又是昙花一现,对读者本身的创造快乐的能力毫无裨益。
  只能寻求一些外部刺激来维系快乐。
  但是,往往是这种隔靴搔痒的语言才是最轻松的。
  但是,如果只是呈现人类心灵深处的丑恶和痛苦,也是毫无裨益的。因为这也只是一种渲泄,而无把痛苦转换为快乐的作用。
  所以,心理学者必须要在诠释他人的痛苦中,保持自己的常态快乐。
  但又不能把发现他人的痛苦当成一种“幸灾乐祸”的病态快乐。
  否则无异于“引火自焚”。
  因为此刻对他人“灾难”的喜爱。
  实质是对“灾难”的培养。
  等到以后“灾难”降临到自己头上,则会是超常的痛苦。
  这在前面的“恐艾”问题中描述过。
  上述这些,也不过是一些包含着些许价值的、“滥竽充数”的口水罢。
  现在,回到主题。
  这个追赶的梦,其实就是在唤起他记忆的一种方式。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他确实有过这种被人追踪,然后又逃避追踪的经历。
  那就是在他读书的时候,因为学校制度过于严厉,禁止学生外出。
  所以,在唯一的有半天时间休息的星期天,他都会如时出现在校外的游戏厅里。
  但是,当时的老师总会在这休息的半天中,走遍大街小巷的游戏厅,看是否有学生在玩游戏。
  如若被抓到,则是召见家长的后果。
  如果没有被抓到,他则会十分庆幸和得意,并以此为乐。
  这其实就是一种很典型的“退行满足”。
  就像在前面说的那样——S男以读者为痛苦,以放假为快乐。
  而要获得放假的快乐,前提是接受读书的痛苦。
  他却意外事件而忘记了,最初抗拒读书时那种水平较高的的正常快乐。
  这里说的“抗拒”,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不读书”。
  而是一种正常水平地对“读书”的抵抗力。
  不会妥协到把“读书”当成生命的全部。
  这种妥协也许也是多数常人共有的。
  就像一个人总是渴望被人认同,被赞美,如果得不到,就会很低落。
  或者在工作中,渴望得到赏识。
  家庭中渴望父母感情和谐。
  这本无可厚非。
  但如果依赖过高,就会失去自主的快乐。
  这种依赖也是心理疾患者最难克服的障碍。
  即使为他们竭尽全力,层层深入分析,有部分人还是沉迷在这种依赖中。
  而无法找到那种与父母身心交融的本源快乐。
  过度依赖实际就是一种与父母的分离。
  因为他们没有把父母的爱植根于心中。
  换句话说,没有把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当成是父母的存在。
  而过度依赖于形式上的感情和谐。
  这些就是上述这个“追赶梦”的含义所在。
  但是,正如在前面所说,梦是具有动态平衡性的。
  有这个“追赶梦”,就可能有与之相反的梦存在。
  这种“动态平衡性”,也可以理解为心理机制的自我修复功能。
  这种与“追赶梦”相反的梦,相信多数人应该做过。
  那就是一种可称之为“禁锢梦”的梦。
  在梦中,做梦者处在一种很危险的环境中,很想逃离这种环境。
  但是,越是想逃离,身体就越被禁锢,仿佛被灌入铅一般,无法提腿。
  如果仅是从表面分析。
  根本无法与“梦是愿望的达成”相符合。
  因为既然想逃,逃就是做梦者的愿望,可为什么偏偏又逃不了?
  只有与“追赶梦”相结合才会明白:禁锢梦,仅仅是在恢复他本能的勇气与自信——根本不需要逃离,自己一定能够战胜那些危险!
  回到现实中,他就不会依赖于“退行满足”,而追求自己原本正常的快乐。(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