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8章 南巡
第五伦的南巡,那是真的巡狩,与王莽、刘玄抛弃都城的“南狩”大不相同,洛阳离南阳并不算远,放在后世,那都是大河南省里的地级市,车马半月可达。
但对于刚归附魏国不久的南阳来说,魏皇陛下的到来,无异于给他们吃了颗定心丸。宛城市井中,关于第五伦的仪仗、车驾传了好几天,哪怕是未曾亲眼所见的人,也道听途说,津津乐道于第五伦麾下的战将百员,个个龙精虎猛。
有人说第五伦带来了五万大军:“赤白黄青黑,每色万人,能将宛城围一整圈!”
“至于剩余在道的援兵,旌旗、辎重,从洛到宛,千里不绝。”
不论如何,第五伦的驾临,使得因战乱而人心惶惶的宛城瞬间安分下来。
刘盆子的内心也稍得安慰,只想着:“魏皇亲至南阳,应能速速派人救助舂陵了罢?”
然而南阳太守阴识那边,刘盆子依然不得拜见,正无计可施之时,却有人主动找到他。
“我家主人请小君子相见。”
刘盆子住在南阳城内的置所中,只占了一个狭小的客房,隔壁大院落里,却住满了来自京都的随驾高官们,想见他的不速之客,便身居其中。
刘盆子不知对方身份,忐忑地跟着随从入院,上了二楼后,闻到了满屋的香料味,一位瘦高的儒士正跪坐在案几后的蒲席上,香味散发自香炉,儒士闭目养神,给人一众高深莫测之感。
但等他睁开眼后,那对三角眼,却破坏了这神秘感。
“汝便是桓君山之徒、舂陵县丞之弟,刘盆子?”
刘盆子不知所措,身后那亲随这才透露了这位士大夫身份:“还不快拜见大行令冯公!”
原来面前之人,正是借口“头疾”从失控的荆襄前线跑路的冯衍,他对岑彭、张鱼将荆襄局势弄成现在模样颇为不满,遂回洛阳向皇帝禀报实情。
岂料第五伦并未有太大反应,只提出要“亲巡南阳”,冯衍也随驾至此,南阳宫室拥挤,冯衍又不愿住进太守府,遂在置所暂居,听说刘盆子的事迹后,让亲随唤来。
刘盆子跪在地上,支支吾吾地将南方情况说了一通,冯衍大表同情,说道:“汝兄为国守土,而汝年虽弱冠,却能只身求援,真是感人肺腑啊!”
“这样,汝也不必求南阳太守了,后日,我亲自带汝入行宫,直接向大魏天子禀报实情!”
……
“刘盆子,待会进了行宫,如何行礼汝可知晓?”
刘盆子忙道:“平民见皇帝,行稽首大礼,小人省得。”
冯衍颔首,他当然不是感动于刘盆子兄弟之情,这才愿意帮他,而是想借刘盆子之口,告诉第五伦蔡阳、舂陵等县的糜烂,而放汉军冲入的,正是前线一意孤行的岑彭啊……
所谓的南阳行宫,便是昔日更始皇帝刘玄修筑的宫室,刘玄是个喜好享受的人,花费重金打造自己的乐巢。但如今却一片凋敝,宫墙坍塌了只剩下原来一半的高度,白石阶梯却满是坑洼,朱红色的大柱多有兵刃劈砍过的痕迹,一些甚至直接倾倒,雕塑兽形的瓦檐碎的比完整的多。
刘盆子记得,这里一度被赤眉三老们占据,赤眉军对宫室的管理颇为粗放,宫门里长满了浓绿的蒿莱,台阶上全是枯枝败叶,燕雀在宫檐上安了家,满堂都是鸟的羽毛和粪便,赤眉兵和流民、乞丐衣不蔽体地居住于此。
如今,他们又统统被魏军赶走了,阶梯上的鸟粪、落叶被清扫一空,南阳行宫换了新主人,就像这天下一般,从刘氏、王氏,变成了伍氏。
似乎是想起了自家兄弟二人的流离身世,刘盆子看着熟悉的行宫直发愣,却听到有谒者传唤自己的名字,连忙小跑过去,在偏殿门口脱了鞋履,低头捧手,趋行而入,眼睛不敢乱看,跟着谒者走到指定的位置,这才下跪长拜,稽首罢了,稍稍抬头,见到了一双……翘着的脚。
第五伦好胡坐,这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的事,除了正式的大朝会外,第五伦就连燕朝,都喜欢坐在名为“椅子”物什上,甚至还翘个腿——微末时、做官时他还没这么放肆,如今谁敢管?
虽然这不合礼法,但经历王莽的复古后,天下礼崩乐坏,道学家不好混,也没人敢说三道四。反而在长安、洛阳成了一种新的潮流,引得许多膝盖跪疼的年轻男子效仿——女子虽穿上了穷绔,但胡坐依然有些过于前卫,敢尝试的人不多。
“过来些。”
第五伦的声音传来,让刘盆子近前。
刘盆子只膝行往前挪动,头依然不敢抬。
第五伦遂与旁边的冯衍打趣道:“桓君山的弟子,怎如何胆小,不似其师啊。”
听到夫子的名讳,刘盆子也终于想起来,自家老师与魏皇关系很不错,乃是忘年交,他年纪轻,经历多,口齿不算笨拙,遂稍稍抬眼,看着面前并无不严肃的帝王道:“敢告于陛下,小人平日胆子很大,少时被赤眉掳走时,别家孩童哭,小人没哭。”
“在淮北侍奉桓夫子时,见到盗寇杀人割肉吃,小人能忍住尿意,慢慢退走,不叫彼辈发现;从舂陵跑出来求救时,也双腿夹紧马肚,任由流寇箭矢从身边掠过。”
“但今日,小人见到了圣天子,威势所压,就像山中小兽,见到百兽之王,两股战战兢兢,胆子也缩了。”
此言颇为大胆,连冯衍都没料到,倒是第五伦听罢,哈哈大笑:“是桓谭的弟子没错!”
第五伦又道:“予已听冯卿说起汝兄弟事迹,从前汉宗亲,到赤眉小吏,再到魏国官员,确实不俗啊,听说汝有南方紧要军情要禀报,且大胆说来,今日大可直达天听!”
直到此时,刘盆子才敢完全抬起头,第五伦坐于堂上正中,左右分别是大行令冯衍、南阳太守阴识。
冯衍看向刘盆子的眼神的充满鼓励的,他来之前就叮嘱刘盆子,要如实道来,不要有所隐瞒。
而阴识的目光就玩味多了,南阳被三股外敌侵入,他这个临时的南阳太守压力巨大,但还不能往前线的岑喷身上甩锅,因为岑彭是自己恩主,同属于南阳一系,这场仗,阴识作为协助者,与岑彭一荣俱荣,对于南阳边县的糜烂情况,他不敢瞒着第五伦,但措辞有所斟酌。
但今日,与岑彭有分歧的冯衍却将刘盆子带到这,他想作甚?
刘盆子却没想这么多,他心里只有兄长的安危,遂将数月以来,东汉对舂陵渗透、暴动的失败,以及汉将马武的武力入寇细细说来。说及舂陵令守土战死,兄长与官员们退守县城,却又担心本地人一念之差降了汉兵,数县岌岌可危的情形一一道来。
说到动情处,刘盆子涕泪交加,对第五伦再拜道:“小人兄长奉皇命守舂陵,教训民众,恢复生产,舂陵人已不再怀念旧汉,对潜回乡里破坏的汉国奸细,皆视为仇寇,舂陵人已自视魏国子民了。”
以汉室宗亲的身份,说出这些话,是有些奇怪,但刘盆子已经完全进入了角色。
“可如今,汉军长驱直突,舂陵等地人心浮动,又有了反复之意,只望陛下勿要摒弃舂陵吏民啊!”
第五伦听得有些动容,而冯衍更是喟然长叹,倒是阴识颇为尴尬……
“汝兄弟忠勇可嘉,予必不会抛弃舂陵,让当地复为贼寇所乱。”
第五伦口头褒奖了刘盆子,并给了他一个意外之喜:“既然是桓君山弟子,又乃忠臣之弟,也不必再以白身自处了,这样,宫中郎官尚有空缺,汝且先从外郎做起,跟随予行在御驾罢。”
这确实是他兄长一直期盼的事,还念叨过,打完仗送他去洛阳桓谭身边呢,但刘盆子却不觉喜悦,反而三稽首道:“小人不敢图官身,唯望兄长平安!”
第五伦更加欣赏他,令人赏赐丝帛若干,暂且先由谒者带出,给刘盆子在置所换了好屋子住。
等这“外人”离开后,第五伦才看向南阳太守阴识,皮笑肉不笑地说道:“次伯,汝说南方蔡阳、舂陵等县为汉寇所遮,并无详细军情,刘盆子所言,可算‘详尽’了?”
阴识大骇,下拜顿首:“臣有罪!然臣绝非有意隐瞒陛下,舂陵等地确为马武所寇,几乎不守,臣也是忧心忡忡,但南阳兵力有限,只能确保宛城、新野直到樊城、襄阳间补给通畅,再难顾得上边角之地啊!”
冯衍适时在旁阴阳怪气:“阴君,身为郡守,守土有责,不敢说寸土必争,至少不该放任不管啊,刘盆子入宛数日,苦苦求见而不得,若非我身在驿置恰好听闻,这兄友弟恭的事迹,恐怕要湮没无闻。长此以往,舂陵失陷,刘恭好好一位忠诚丧命,刘盆子恐怕也难以独活于世啊。”
这锅阴识是甩不掉的,就在他心如死灰,以为第五伦要暴怒撸掉自己职务时,皇帝陛下却只是将手高高抬起,轻轻放下:
“南阳太守有失察之责,停俸一年。”
此言一出,阴识如蒙大赦,连连稽首谢恩。魏军夺取南阳后,新野阴氏的地产庄园如数归还,阴识知道,这是因为,他心甘情愿为魏办事,再加上皇帝对其妹阴丽华似乎有点意思。
但想要守住家族,阴识一方面要大方地献出家中半数田产归公,做足姿态,同时必须手握一定权力:他替第五伦办事,已经将南阳老乡们得罪死了,一旦失去权柄,势必死无葬身之地!
冯衍却急了,只是失察?那丧地失土又该怎么算?冯衍这一趟利用刘盆子的“舞剑”,瞄准的可不止阴识,而是一意孤行造成如今局面的岑彭啊!
第五伦却道:“予这次南巡,缘由有三。”
“其一,在洛阳待久了,想来南国看看。”
“其二,荆襄大战比预想中打得更大,魏、汉、成、楚四方悉数卷入,连南阳也受到波及,几股贼寇四处流窜,欲乱我后方民心,或者来个‘围魏救赵’,影响岑彭方略,予此番南下,便有稳定南阳之效。”
阴识大唱赞歌:“陛下一人,足当十万大军!圣天子一至,南阳便安如磐石了!”
冯衍亦加入吹捧行列,但说完后,他却又擦着自己的眼泪道:“臣奉命出使襄阳,还曾向陛下报功,说南方已定,不料却多出了许多变故,以至于荆襄兵结不休,连南阳也遭到殃及,臣无能,让陛下不顾圣安,南下亲征,君忧臣辱,臣等有罪啊!”
老冯这个“臣等”,倒是将阴识、岑彭乃至于张鱼都囊括进来了,果然在朝中混了几年,勾心斗角的技术有所提高,不再像当年那般,直愣愣地当第五伦的反对派了。
冯衍有冯衍的委屈,岑彭也有岑彭的计划,但第五伦知道,现在可不是搞派系斗争的时候。
于是第五伦遂道:“此战的是非曲折,予心中自有计较,但大战未毕,诸卿当和衷共济,共度时艰,一同打赢此役,这便是南巡的第三个目的。”
皇帝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冯衍也不要再继续紧逼,他也知道临时撸掉岑彭的将军位置不现实,眼看“实情”已经告知皇帝,事后肯定有一次秋后算账,遂见好就收,动情地表示,自己只是忧虑于南阳局势,无法置身事外啊。
而阴识知道,自己只是小角色,也低声下气地与冯衍和解,南阳行宫,竟从剑拔弩张,恢复了其乐融融之状。
然而第五伦却看得明白,两方矛盾仍在,方才这番说辞,也不过是安抚臣下之举。
他之所以对南阳危局没有勃然大怒,是因为,岑彭早就将此战的计划与预想,悉数上禀,可以说,这仗打成现在这鸟样,完全是第五伦与岑彭一起谋划的结果!
“冯衍、阴识都只盯着南阳、荆襄这一亩三分地。”
“然而真正的棋手,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于汉魏之争而言,荆襄,只是棋盘一角而已!”
但对于刚归附魏国不久的南阳来说,魏皇陛下的到来,无异于给他们吃了颗定心丸。宛城市井中,关于第五伦的仪仗、车驾传了好几天,哪怕是未曾亲眼所见的人,也道听途说,津津乐道于第五伦麾下的战将百员,个个龙精虎猛。
有人说第五伦带来了五万大军:“赤白黄青黑,每色万人,能将宛城围一整圈!”
“至于剩余在道的援兵,旌旗、辎重,从洛到宛,千里不绝。”
不论如何,第五伦的驾临,使得因战乱而人心惶惶的宛城瞬间安分下来。
刘盆子的内心也稍得安慰,只想着:“魏皇亲至南阳,应能速速派人救助舂陵了罢?”
然而南阳太守阴识那边,刘盆子依然不得拜见,正无计可施之时,却有人主动找到他。
“我家主人请小君子相见。”
刘盆子住在南阳城内的置所中,只占了一个狭小的客房,隔壁大院落里,却住满了来自京都的随驾高官们,想见他的不速之客,便身居其中。
刘盆子不知对方身份,忐忑地跟着随从入院,上了二楼后,闻到了满屋的香料味,一位瘦高的儒士正跪坐在案几后的蒲席上,香味散发自香炉,儒士闭目养神,给人一众高深莫测之感。
但等他睁开眼后,那对三角眼,却破坏了这神秘感。
“汝便是桓君山之徒、舂陵县丞之弟,刘盆子?”
刘盆子不知所措,身后那亲随这才透露了这位士大夫身份:“还不快拜见大行令冯公!”
原来面前之人,正是借口“头疾”从失控的荆襄前线跑路的冯衍,他对岑彭、张鱼将荆襄局势弄成现在模样颇为不满,遂回洛阳向皇帝禀报实情。
岂料第五伦并未有太大反应,只提出要“亲巡南阳”,冯衍也随驾至此,南阳宫室拥挤,冯衍又不愿住进太守府,遂在置所暂居,听说刘盆子的事迹后,让亲随唤来。
刘盆子跪在地上,支支吾吾地将南方情况说了一通,冯衍大表同情,说道:“汝兄为国守土,而汝年虽弱冠,却能只身求援,真是感人肺腑啊!”
“这样,汝也不必求南阳太守了,后日,我亲自带汝入行宫,直接向大魏天子禀报实情!”
……
“刘盆子,待会进了行宫,如何行礼汝可知晓?”
刘盆子忙道:“平民见皇帝,行稽首大礼,小人省得。”
冯衍颔首,他当然不是感动于刘盆子兄弟之情,这才愿意帮他,而是想借刘盆子之口,告诉第五伦蔡阳、舂陵等县的糜烂,而放汉军冲入的,正是前线一意孤行的岑彭啊……
所谓的南阳行宫,便是昔日更始皇帝刘玄修筑的宫室,刘玄是个喜好享受的人,花费重金打造自己的乐巢。但如今却一片凋敝,宫墙坍塌了只剩下原来一半的高度,白石阶梯却满是坑洼,朱红色的大柱多有兵刃劈砍过的痕迹,一些甚至直接倾倒,雕塑兽形的瓦檐碎的比完整的多。
刘盆子记得,这里一度被赤眉三老们占据,赤眉军对宫室的管理颇为粗放,宫门里长满了浓绿的蒿莱,台阶上全是枯枝败叶,燕雀在宫檐上安了家,满堂都是鸟的羽毛和粪便,赤眉兵和流民、乞丐衣不蔽体地居住于此。
如今,他们又统统被魏军赶走了,阶梯上的鸟粪、落叶被清扫一空,南阳行宫换了新主人,就像这天下一般,从刘氏、王氏,变成了伍氏。
似乎是想起了自家兄弟二人的流离身世,刘盆子看着熟悉的行宫直发愣,却听到有谒者传唤自己的名字,连忙小跑过去,在偏殿门口脱了鞋履,低头捧手,趋行而入,眼睛不敢乱看,跟着谒者走到指定的位置,这才下跪长拜,稽首罢了,稍稍抬头,见到了一双……翘着的脚。
第五伦好胡坐,这是熟悉他的人都知道的事,除了正式的大朝会外,第五伦就连燕朝,都喜欢坐在名为“椅子”物什上,甚至还翘个腿——微末时、做官时他还没这么放肆,如今谁敢管?
虽然这不合礼法,但经历王莽的复古后,天下礼崩乐坏,道学家不好混,也没人敢说三道四。反而在长安、洛阳成了一种新的潮流,引得许多膝盖跪疼的年轻男子效仿——女子虽穿上了穷绔,但胡坐依然有些过于前卫,敢尝试的人不多。
“过来些。”
第五伦的声音传来,让刘盆子近前。
刘盆子只膝行往前挪动,头依然不敢抬。
第五伦遂与旁边的冯衍打趣道:“桓君山的弟子,怎如何胆小,不似其师啊。”
听到夫子的名讳,刘盆子也终于想起来,自家老师与魏皇关系很不错,乃是忘年交,他年纪轻,经历多,口齿不算笨拙,遂稍稍抬眼,看着面前并无不严肃的帝王道:“敢告于陛下,小人平日胆子很大,少时被赤眉掳走时,别家孩童哭,小人没哭。”
“在淮北侍奉桓夫子时,见到盗寇杀人割肉吃,小人能忍住尿意,慢慢退走,不叫彼辈发现;从舂陵跑出来求救时,也双腿夹紧马肚,任由流寇箭矢从身边掠过。”
“但今日,小人见到了圣天子,威势所压,就像山中小兽,见到百兽之王,两股战战兢兢,胆子也缩了。”
此言颇为大胆,连冯衍都没料到,倒是第五伦听罢,哈哈大笑:“是桓谭的弟子没错!”
第五伦又道:“予已听冯卿说起汝兄弟事迹,从前汉宗亲,到赤眉小吏,再到魏国官员,确实不俗啊,听说汝有南方紧要军情要禀报,且大胆说来,今日大可直达天听!”
直到此时,刘盆子才敢完全抬起头,第五伦坐于堂上正中,左右分别是大行令冯衍、南阳太守阴识。
冯衍看向刘盆子的眼神的充满鼓励的,他来之前就叮嘱刘盆子,要如实道来,不要有所隐瞒。
而阴识的目光就玩味多了,南阳被三股外敌侵入,他这个临时的南阳太守压力巨大,但还不能往前线的岑喷身上甩锅,因为岑彭是自己恩主,同属于南阳一系,这场仗,阴识作为协助者,与岑彭一荣俱荣,对于南阳边县的糜烂情况,他不敢瞒着第五伦,但措辞有所斟酌。
但今日,与岑彭有分歧的冯衍却将刘盆子带到这,他想作甚?
刘盆子却没想这么多,他心里只有兄长的安危,遂将数月以来,东汉对舂陵渗透、暴动的失败,以及汉将马武的武力入寇细细说来。说及舂陵令守土战死,兄长与官员们退守县城,却又担心本地人一念之差降了汉兵,数县岌岌可危的情形一一道来。
说到动情处,刘盆子涕泪交加,对第五伦再拜道:“小人兄长奉皇命守舂陵,教训民众,恢复生产,舂陵人已不再怀念旧汉,对潜回乡里破坏的汉国奸细,皆视为仇寇,舂陵人已自视魏国子民了。”
以汉室宗亲的身份,说出这些话,是有些奇怪,但刘盆子已经完全进入了角色。
“可如今,汉军长驱直突,舂陵等地人心浮动,又有了反复之意,只望陛下勿要摒弃舂陵吏民啊!”
第五伦听得有些动容,而冯衍更是喟然长叹,倒是阴识颇为尴尬……
“汝兄弟忠勇可嘉,予必不会抛弃舂陵,让当地复为贼寇所乱。”
第五伦口头褒奖了刘盆子,并给了他一个意外之喜:“既然是桓君山弟子,又乃忠臣之弟,也不必再以白身自处了,这样,宫中郎官尚有空缺,汝且先从外郎做起,跟随予行在御驾罢。”
这确实是他兄长一直期盼的事,还念叨过,打完仗送他去洛阳桓谭身边呢,但刘盆子却不觉喜悦,反而三稽首道:“小人不敢图官身,唯望兄长平安!”
第五伦更加欣赏他,令人赏赐丝帛若干,暂且先由谒者带出,给刘盆子在置所换了好屋子住。
等这“外人”离开后,第五伦才看向南阳太守阴识,皮笑肉不笑地说道:“次伯,汝说南方蔡阳、舂陵等县为汉寇所遮,并无详细军情,刘盆子所言,可算‘详尽’了?”
阴识大骇,下拜顿首:“臣有罪!然臣绝非有意隐瞒陛下,舂陵等地确为马武所寇,几乎不守,臣也是忧心忡忡,但南阳兵力有限,只能确保宛城、新野直到樊城、襄阳间补给通畅,再难顾得上边角之地啊!”
冯衍适时在旁阴阳怪气:“阴君,身为郡守,守土有责,不敢说寸土必争,至少不该放任不管啊,刘盆子入宛数日,苦苦求见而不得,若非我身在驿置恰好听闻,这兄友弟恭的事迹,恐怕要湮没无闻。长此以往,舂陵失陷,刘恭好好一位忠诚丧命,刘盆子恐怕也难以独活于世啊。”
这锅阴识是甩不掉的,就在他心如死灰,以为第五伦要暴怒撸掉自己职务时,皇帝陛下却只是将手高高抬起,轻轻放下:
“南阳太守有失察之责,停俸一年。”
此言一出,阴识如蒙大赦,连连稽首谢恩。魏军夺取南阳后,新野阴氏的地产庄园如数归还,阴识知道,这是因为,他心甘情愿为魏办事,再加上皇帝对其妹阴丽华似乎有点意思。
但想要守住家族,阴识一方面要大方地献出家中半数田产归公,做足姿态,同时必须手握一定权力:他替第五伦办事,已经将南阳老乡们得罪死了,一旦失去权柄,势必死无葬身之地!
冯衍却急了,只是失察?那丧地失土又该怎么算?冯衍这一趟利用刘盆子的“舞剑”,瞄准的可不止阴识,而是一意孤行造成如今局面的岑彭啊!
第五伦却道:“予这次南巡,缘由有三。”
“其一,在洛阳待久了,想来南国看看。”
“其二,荆襄大战比预想中打得更大,魏、汉、成、楚四方悉数卷入,连南阳也受到波及,几股贼寇四处流窜,欲乱我后方民心,或者来个‘围魏救赵’,影响岑彭方略,予此番南下,便有稳定南阳之效。”
阴识大唱赞歌:“陛下一人,足当十万大军!圣天子一至,南阳便安如磐石了!”
冯衍亦加入吹捧行列,但说完后,他却又擦着自己的眼泪道:“臣奉命出使襄阳,还曾向陛下报功,说南方已定,不料却多出了许多变故,以至于荆襄兵结不休,连南阳也遭到殃及,臣无能,让陛下不顾圣安,南下亲征,君忧臣辱,臣等有罪啊!”
老冯这个“臣等”,倒是将阴识、岑彭乃至于张鱼都囊括进来了,果然在朝中混了几年,勾心斗角的技术有所提高,不再像当年那般,直愣愣地当第五伦的反对派了。
冯衍有冯衍的委屈,岑彭也有岑彭的计划,但第五伦知道,现在可不是搞派系斗争的时候。
于是第五伦遂道:“此战的是非曲折,予心中自有计较,但大战未毕,诸卿当和衷共济,共度时艰,一同打赢此役,这便是南巡的第三个目的。”
皇帝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冯衍也不要再继续紧逼,他也知道临时撸掉岑彭的将军位置不现实,眼看“实情”已经告知皇帝,事后肯定有一次秋后算账,遂见好就收,动情地表示,自己只是忧虑于南阳局势,无法置身事外啊。
而阴识知道,自己只是小角色,也低声下气地与冯衍和解,南阳行宫,竟从剑拔弩张,恢复了其乐融融之状。
然而第五伦却看得明白,两方矛盾仍在,方才这番说辞,也不过是安抚臣下之举。
他之所以对南阳危局没有勃然大怒,是因为,岑彭早就将此战的计划与预想,悉数上禀,可以说,这仗打成现在这鸟样,完全是第五伦与岑彭一起谋划的结果!
“冯衍、阴识都只盯着南阳、荆襄这一亩三分地。”
“然而真正的棋手,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于汉魏之争而言,荆襄,只是棋盘一角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