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94章 西夏国灭,大理国亡
夏国国主李仁孝遣使臣至齐军营中,献降表归从,自此夏国其余各处大多军旅也不得不放弃抵抗,打开城门,听候齐军发落。
当夏国君臣称臣降服,至此平夏战事大功告成的消息传至大名府之后,对于李仁孝这个能认清形势的降国之君,萧唐当然也是降恩诏厚待,许以公爵俸禄,宗室子裔待遇也皆从旧例,并另择选封地调遣军马看束原夏国皇族迁居安顿。
随即萧唐在看阅随李仁孝一并肯降从的夏朝官员名薄之时觑见斡道冲这个名头时,心说这也未尝不是意外的惊喜。毕竟斡道冲做为正史中的夏国贤相,非但学术上颇有造诣,而于国戚佞臣任得敬掌权时期敢于抗争,被朝中官员推崇为楷模。按他原本的轨迹本来应会于夏国任国相十余年,廉洁施政、生活俭朴,史载“家无私蓄,仅有书籍数床而已”,自然是两袖清风、一身正气的贤儒名臣,也为夏国李仁孝时期的仁宗治政盛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斡道冲既是刚正不阿的夏国忠臣,按说也极有可能于李仁孝上表降服,夏国社稷沦亡之际自尽殉国,以全忠烈臣子名节。萧唐心想他倒肯一并降服,也很有可能是因李仁孝劝说嘱托,遂能保全性命以安民则惠......
毕竟国破山河在,夏国国祚虽然断绝了,可是本国境内的党项、汉家乃至诸族各部子民,也仍要在这片土地上栖息繁衍下去。
倘若以斡道冲为代表的夏国臣子当真肯心甘情愿的为齐朝所用,那也必然能对招抚夏国军民归从顺服,尽快重建战后稳定秩序起到立竿见影的效用。但是萧唐利用夏国国内反叛势力大举侵犯,毕竟是做为侵略者的一方,当初在宋朝境内各地积累得民间风评威望,夏国诸族各部可未必会买账,就算李仁孝率领一众臣子降服于齐朝,大多正规军马也已放弃抵抗,可河西诸地也仍有党项各部族头人率领族民抗拒齐军,不肯臣服归顺,饶是死守不住城郭,便做马匪流寇行当,四处举事生乱。诸部齐军也不免调拨部曲征讨镇压,夏国境内战火纷飞的乱局也仍然要持续一段时期......
饶是如此,亡国要接受齐朝统治的夏国军民,恐怕也要比按原本的轨迹他们的子孙后代遭受蒙古大军纵兵烧杀抢劫,直教西夏境内残垣遍地、白骨蔽野,而夏国宗族族更是被屠戮殆尽的凄惨命运要好上太多。
又过了四日,由萧嘉穗、刘锜统领的征讨大理诸部兵马方面也有大胜捷报传来。各部会师于龙首关的军旅合力攻击,击溃大理抵抗守军。随后不出七日,挟大胜之威攻克大理都城。国相高量成与国王段正兴率残部潜逃,而正位于大理城外点苍山中岳峰之北,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大理国君退位后都在此间出家剃度为僧的崇圣寺(又名天龙寺)也为齐军占据。
而萧嘉穗吩咐诸营将士把守住崇圣寺各处出入要隘,严令军马不得擅闯惊扰寺中修行僧众,而是亲自率领一拨亲随前去拜谒已然出家为僧的太上皇段正严,诉明来意,并奉劝段正严乃至寺内僧众切不可轻举妄动,也承诺必然不会侵害打理宗室子裔。
本来便是因大理权臣世家激烈内讧,引得诸子内争外叛、骨肉相残
而心力憔悴,更是心灰意懒才选择禅位出家的段正严情知齐朝灭亡大理只怕已是大势所趋,兼之他最是宅心仁厚,也不愿再让大理治下族民再饱受兵灾战乱累害。是以听萧嘉穗劝说罢了,段正严反倒露出祥和释然的笑意,而感然念道:“王朝霸业、功名利禄得失与否...苦非苦,乐非乐,世人只是为一时执念所扰,我大理段氏世代崇佛,国主退位后参悟佛法,却也未尝不是因累代受高氏权臣挟制所致...向佛者慈悲为怀,而为国君者只须当勤政爱民,可叹贫僧无能,致使宗室子孙相互倾轧、骨肉相残,引得政局动荡,诸部不时反叛而教治下子民惨受牵连......
倘若国家宗室只为争权夺利而不念血缘亲情,不知抚恤黎民百姓,帝位反倒成了执念魔障,也终究难免断送了祖宗基业。贫僧终究愧对段氏列祖列宗,可既已是势不可逆,我段家后人倘若能摒除执念,从此诚心向佛,修因果功德,而不至再因功名帝位相互仇视相残,也未尝不会是善事...还望萧居士能信守承诺,善待段氏宗室子裔,贵朝施仁政于民,而恩泽大理治下诸族百姓能得以安居乐业...贫僧既已遁入空门,也再别无它求......”
段正严这个以仁慈治国的明君在位期间却也不免被高氏权臣架空挟制,又无力阻止段氏子孙因国主之位自相残害而黯然出家,可想而知他不但心已凉得透透的,看待凡尘俗世也如过眼云烟也似,认同齐朝征服大理的态度也不似作伪。而他这个在大理国内素有人望的退位国君既然不问世事,也接受如今政权交迭的这一事实,国内四夷八蛮乃至大理国周边赤秃哥、罗罗斯、自蛮波丽等附从势力也先后归降顺从,接受了萧嘉穗、刘锜所统领诸部齐军的招抚收编。
自此大理国主段正兴与国相高量成率残部狼狈往南面溃逃,所掌控的地域也仅剩下勐泐(后世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永昌府、威楚府(与永昌府分属后世普洱市澜沧江以东、以西地界)以及秀山郡(后世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附近)这区区几处州府。
萧嘉穗、刘锜率诸部军旅步步紧逼,进逼威楚府地界,又有解珍、解宝兄弟率领山地步军精锐转战秀山,也攻取下几处要隘军寨。刘锜随即也派遣使者前去见面段正兴、高量成,先是转达了段正严的口谕,又奉劝言及如今齐朝征服大理终究是大局已定,余众徒劳抵抗也是无力回天。趁着如今暂做休兵招抚,段正兴与高量成也须识得时务,好歹如今归从降伏也仍能得齐朝厚封安顿,倘若仍是冥顽不灵,或早或晚也落不得个善终,也仍是无法再延续大理国祚......
按说大理军余部倚仗滇南地界地势山险仍能顽抗死守一时,而登上相位,并扶持世子段正兴在国本之争当中胜出的高量成,倒也是个有雄才大略,在方今大理文臣武将当中堪称翘楚的人物。
然而按其原本的命途轨迹,这高量成身居相位期间治政管民、安邦定国也颇有功绩,但终究却于讨伐大理境内乌蛮叛部之时被他侄子高贞寿抢占得相位。在国内位极人臣的权位被族中后辈侵夺,高量成的反应却是豁然任从,遂退位罢官,而返至先人封地楚雄地界的紫溪山筑庐为居做起了隐士,自此优恤孤寡、教诲子弟,而被赞作彝中君子,后世也有文人称他不计名利,德比周公。
如今方自成为权倾朝野的一国权相,却因齐朝的大举侵犯功名爵禄只怕终究要化作一场泡影,以高量成的为人秉性,也绝非是恋栈不去的贪婪之辈。仍全身而退,并尽力保全住大理段氏宗族、高氏子裔,高量成似也要比起原本的轨迹要顿悟释然得早了一些,而向继位不久的段正兴劝谏进言,这对大理的国君与相国经过细议商榷,虽终不免喟然长叹,但也已然做出了抉择......
当夏国君臣称臣降服,至此平夏战事大功告成的消息传至大名府之后,对于李仁孝这个能认清形势的降国之君,萧唐当然也是降恩诏厚待,许以公爵俸禄,宗室子裔待遇也皆从旧例,并另择选封地调遣军马看束原夏国皇族迁居安顿。
随即萧唐在看阅随李仁孝一并肯降从的夏朝官员名薄之时觑见斡道冲这个名头时,心说这也未尝不是意外的惊喜。毕竟斡道冲做为正史中的夏国贤相,非但学术上颇有造诣,而于国戚佞臣任得敬掌权时期敢于抗争,被朝中官员推崇为楷模。按他原本的轨迹本来应会于夏国任国相十余年,廉洁施政、生活俭朴,史载“家无私蓄,仅有书籍数床而已”,自然是两袖清风、一身正气的贤儒名臣,也为夏国李仁孝时期的仁宗治政盛世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斡道冲既是刚正不阿的夏国忠臣,按说也极有可能于李仁孝上表降服,夏国社稷沦亡之际自尽殉国,以全忠烈臣子名节。萧唐心想他倒肯一并降服,也很有可能是因李仁孝劝说嘱托,遂能保全性命以安民则惠......
毕竟国破山河在,夏国国祚虽然断绝了,可是本国境内的党项、汉家乃至诸族各部子民,也仍要在这片土地上栖息繁衍下去。
倘若以斡道冲为代表的夏国臣子当真肯心甘情愿的为齐朝所用,那也必然能对招抚夏国军民归从顺服,尽快重建战后稳定秩序起到立竿见影的效用。但是萧唐利用夏国国内反叛势力大举侵犯,毕竟是做为侵略者的一方,当初在宋朝境内各地积累得民间风评威望,夏国诸族各部可未必会买账,就算李仁孝率领一众臣子降服于齐朝,大多正规军马也已放弃抵抗,可河西诸地也仍有党项各部族头人率领族民抗拒齐军,不肯臣服归顺,饶是死守不住城郭,便做马匪流寇行当,四处举事生乱。诸部齐军也不免调拨部曲征讨镇压,夏国境内战火纷飞的乱局也仍然要持续一段时期......
饶是如此,亡国要接受齐朝统治的夏国军民,恐怕也要比按原本的轨迹他们的子孙后代遭受蒙古大军纵兵烧杀抢劫,直教西夏境内残垣遍地、白骨蔽野,而夏国宗族族更是被屠戮殆尽的凄惨命运要好上太多。
又过了四日,由萧嘉穗、刘锜统领的征讨大理诸部兵马方面也有大胜捷报传来。各部会师于龙首关的军旅合力攻击,击溃大理抵抗守军。随后不出七日,挟大胜之威攻克大理都城。国相高量成与国王段正兴率残部潜逃,而正位于大理城外点苍山中岳峰之北,始建于唐开元年间,大理国君退位后都在此间出家剃度为僧的崇圣寺(又名天龙寺)也为齐军占据。
而萧嘉穗吩咐诸营将士把守住崇圣寺各处出入要隘,严令军马不得擅闯惊扰寺中修行僧众,而是亲自率领一拨亲随前去拜谒已然出家为僧的太上皇段正严,诉明来意,并奉劝段正严乃至寺内僧众切不可轻举妄动,也承诺必然不会侵害打理宗室子裔。
本来便是因大理权臣世家激烈内讧,引得诸子内争外叛、骨肉相残
而心力憔悴,更是心灰意懒才选择禅位出家的段正严情知齐朝灭亡大理只怕已是大势所趋,兼之他最是宅心仁厚,也不愿再让大理治下族民再饱受兵灾战乱累害。是以听萧嘉穗劝说罢了,段正严反倒露出祥和释然的笑意,而感然念道:“王朝霸业、功名利禄得失与否...苦非苦,乐非乐,世人只是为一时执念所扰,我大理段氏世代崇佛,国主退位后参悟佛法,却也未尝不是因累代受高氏权臣挟制所致...向佛者慈悲为怀,而为国君者只须当勤政爱民,可叹贫僧无能,致使宗室子孙相互倾轧、骨肉相残,引得政局动荡,诸部不时反叛而教治下子民惨受牵连......
倘若国家宗室只为争权夺利而不念血缘亲情,不知抚恤黎民百姓,帝位反倒成了执念魔障,也终究难免断送了祖宗基业。贫僧终究愧对段氏列祖列宗,可既已是势不可逆,我段家后人倘若能摒除执念,从此诚心向佛,修因果功德,而不至再因功名帝位相互仇视相残,也未尝不会是善事...还望萧居士能信守承诺,善待段氏宗室子裔,贵朝施仁政于民,而恩泽大理治下诸族百姓能得以安居乐业...贫僧既已遁入空门,也再别无它求......”
段正严这个以仁慈治国的明君在位期间却也不免被高氏权臣架空挟制,又无力阻止段氏子孙因国主之位自相残害而黯然出家,可想而知他不但心已凉得透透的,看待凡尘俗世也如过眼云烟也似,认同齐朝征服大理的态度也不似作伪。而他这个在大理国内素有人望的退位国君既然不问世事,也接受如今政权交迭的这一事实,国内四夷八蛮乃至大理国周边赤秃哥、罗罗斯、自蛮波丽等附从势力也先后归降顺从,接受了萧嘉穗、刘锜所统领诸部齐军的招抚收编。
自此大理国主段正兴与国相高量成率残部狼狈往南面溃逃,所掌控的地域也仅剩下勐泐(后世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永昌府、威楚府(与永昌府分属后世普洱市澜沧江以东、以西地界)以及秀山郡(后世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附近)这区区几处州府。
萧嘉穗、刘锜率诸部军旅步步紧逼,进逼威楚府地界,又有解珍、解宝兄弟率领山地步军精锐转战秀山,也攻取下几处要隘军寨。刘锜随即也派遣使者前去见面段正兴、高量成,先是转达了段正严的口谕,又奉劝言及如今齐朝征服大理终究是大局已定,余众徒劳抵抗也是无力回天。趁着如今暂做休兵招抚,段正兴与高量成也须识得时务,好歹如今归从降伏也仍能得齐朝厚封安顿,倘若仍是冥顽不灵,或早或晚也落不得个善终,也仍是无法再延续大理国祚......
按说大理军余部倚仗滇南地界地势山险仍能顽抗死守一时,而登上相位,并扶持世子段正兴在国本之争当中胜出的高量成,倒也是个有雄才大略,在方今大理文臣武将当中堪称翘楚的人物。
然而按其原本的命途轨迹,这高量成身居相位期间治政管民、安邦定国也颇有功绩,但终究却于讨伐大理境内乌蛮叛部之时被他侄子高贞寿抢占得相位。在国内位极人臣的权位被族中后辈侵夺,高量成的反应却是豁然任从,遂退位罢官,而返至先人封地楚雄地界的紫溪山筑庐为居做起了隐士,自此优恤孤寡、教诲子弟,而被赞作彝中君子,后世也有文人称他不计名利,德比周公。
如今方自成为权倾朝野的一国权相,却因齐朝的大举侵犯功名爵禄只怕终究要化作一场泡影,以高量成的为人秉性,也绝非是恋栈不去的贪婪之辈。仍全身而退,并尽力保全住大理段氏宗族、高氏子裔,高量成似也要比起原本的轨迹要顿悟释然得早了一些,而向继位不久的段正兴劝谏进言,这对大理的国君与相国经过细议商榷,虽终不免喟然长叹,但也已然做出了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