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阶级对立关系
  陆老师随即从教室出来,迎面是林寒、罗萱二人,他驻足看着林寒,觉得隐隐有几分面熟,有些犹豫地说道:“请问你是……”
  林寒拿下戴了许久的墨镜,笑着说:“我是青林县中的毕业生林寒,您当年教过我的政治。”
  “林寒!”陆老师还没说话,刚刚从教室里出来的一众学生,便双目放光,有人惊叫起来。
  “万象科技的林寒?”
  “就是他,昨天新闻还报来着!”
  “诶,林寒旁边的姐姐好漂亮……”
  一群学生都有些兴奋起来,开始越来越多地围在附近,争相想目睹一番林寒,场面眼看有些混乱。
  陆仲文此时似乎也回想起一些,便笑道:“走,去我办公室再说吧。”
  三人当即离开,随后来到一间办公室,分别找位置坐下。
  然后他从手里的纸袋取出几本书,递给陆老师,说:“老师,这是我看过的几本不错的书,专门挑来送给您,一点心意。”
  陆仲文接过几本书,看了一眼书脊,不由露出笑容:“都是好书啊,多谢你了。”
  林寒见此不由说了句:“这些您都看过?”
  陆老师一怔,随即不以为意地笑笑:“没事,好书百读不厌,何况还是你这位大名人送给我的。”
  “这两年关于你的消息,我也关注过一些……真没想到,几年不见你竟闯出这么大的成就,可比我这个当老师的强太多了。”
  被老师这一通夸,林寒有些不好意思,刚要自谦两句,陆老师却看了一眼罗萱,笑着说了句:“这位是你的爱人吧?郎才女貌,很有夫妻相嘛。”
  此言一出,罗萱脸上腾地就红了,连连摆手,说话也有点打结:“您误会了,我们是,是……”
  也许是刚刚听了半堂政治课的原因,她一时没转过来,脱口而出:“……是阶级对立关系!”
  陆老师听得一愣,不由看向林寒,眼中透着询问。
  林寒尴尬无比,咳了两声道:“罗萱是万象公益基金会的首席执行官,所以我们是老板和员工的关系……嗯,也可以说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关系。”
  罗萱脸还红着。
  陆老师拍了拍脑门,十分歉意:“不好意思,冒犯了。抱歉罗小姐……”
  这时,门外忽然传来一阵谈笑风生,当先一个中年人敲了敲门,满是灿烂笑容地领着几人进来,一脸热情。
  “林总莅临我校,实在蓬荜生辉啊!我是学校的校长,姓曾……”曾校长过来,十分热烈地介绍起来。
  林寒也礼貌性地站起来,与来人握手问候:“你好,曾校长。”
  曾校长笑呵呵地说道:“林总你来也跟校方通知一下嘛,也好让我们接待一番,现在我们什么都没准备,实在礼遇不周啊。”
  林寒微微一笑:“曾校长太客气了。我主要是来看望一下陆老师,不必麻烦贵校。”
  曾校长眼前大亮,看向陆仲文:“诶呀老陆啊,你之前怎么没跟我讲,林总是你的学生啊?”
  陆老师笑了笑,没说什么。
  林寒想了下,随即直接说道:“曾校长,我们万象公司也有志各种社会公益活动,尤其是福利院、教育等有关青少年儿童的领域,我们都非常重视。”
  说到这,曾校长就已经十分热切了,连连点头,小鸡啄米一般。
  跟在他身后的几名老师,如德育主任、年级主任什么的,也都满是希冀地看着林寒。
  罗萱神色已经平复了许多,这时便说了句:“曾校长,我是万象公益的负责人罗萱,我们此前就有计划在贵校进行一些捐助,不如现在就谈谈方案吧。”
  “当然可以!”曾校长笑着说。
  话音刚落,罗萱便当先出了办公室,看得曾校长等人一愣。
  曾校长反应过来,虽然眼中闪过一丝遗憾,不过还是笑道:“那行林总,我们就去和罗小姐商谈方案了。你们师徒俩在这慢慢聊。”
  末了他还对陆仲文说:“老陆啊,今天的课你就别去了,我安排老周帮你代课。”说完便领着几人出了办公室。
  等人都退出办公室,林寒和陆老师才又回到座位坐下。
  “老师,您感觉这里怎么样,教得还顺心吗?”林寒问道。
  “气候差了些,开始有点水土不服,还有就是方言问题,不过现在基本都适应了,挺好的。”
  林寒想了下:“我看学校的硬件差很多啊,刚才看曾校长的样子,也是希望我们能多捐一些……”
  陆老师微微一叹,摆了摆手说:“学生的学习生活都能正常运转,硬件设施的落后不是大问题,毕竟都这个时代了,再落后又能落后到哪去,关键是缺人呐。”
  “我去首都的清、北、人附中看过,你知道那的老师是什么样吗?我记得很清楚,其中一所学校要招三个老师,经过几轮筛选,剩下十几个人,全是清华北大的硕士、博士……”
  “这边呢,全市恐怕都没有一个清北出身的老师。老师的学历虽然不能绝对地代表师资力量,但两边的师资差距,也可想而知了。”
  陆老师有些感慨:“青林县中已经很不错了,环境也很优裕,不缺好老师。相比之下,这边的学校才急需更多热心教育的人,所以我才想到这来边教课……”
  林寒闻言不由沉默。
  教育资源的紧缺,和教育的不公平,几乎可以说是一体两面的问题,牵扯众多。
  他之前在首都,面见几位国柱,自然也谈到一些相关的话题。
  这种紧缺和不公平是普遍存在的,情况也往往十分复杂。举例而言,就算国家想制定政策,鼓励更多的人才、资源涌入教育界,但现实却不允许这么做。
  人口塌陷的危机,已经成为悬在华夏头顶的利剑。转型是举国的当务之急,如果这时将大量的人才、资源调入回报周期极长的教育事业,无疑要冒很大的风险。
  倘若华夏能够实现经济上的全面转型,教育问题至少会比现在容易解决得多。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也算是历史的进程了……